内蒙古的经济与南方地区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而且内蒙古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我们也有很大的不同。近几年来我国对内蒙古地区高度重视,并制定很多政策发展内蒙古经济,开发出了很多新农村和新牧区。大家想要了解内蒙古吗?想要的话可以阅读下面这份内蒙古正镶白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加快农村牧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正镶白旗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要求,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现将正镶白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正镶白旗从2012年开始申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点,目前共申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点嘎查村6个,分别是星耀镇龙王庙村、伊克淖苏木高日罕嘎查、乌兰察布苏木乌兰图嘎嘎查(2012年列入示范点),宝力根陶海苏木苏金宝力格嘎查、星耀镇五支箭村、明安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2013年列入示范点)。6个示范点总人口1489户,4290人。总面积59.5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51.58万亩,耕地面积1.31万亩,退耕还林面积1.29万亩,公益林面积0.233万亩。2012年牲畜存栏22491头只,其中:牛2181头,羊20313只。2012年,人均纯收入牧民5455元、农民4875元。有机动车辆385台,其中:三、四轮农用车340辆,家庭小轿车45辆;有作业机械387台;有机电井255眼,广播电视入户率和移动通讯入户率分别在95%和99%以上。
二、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正镶白旗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一村一业、整村推进”的原则,结合生态功能区划分、主导产业定位,编制完成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我旗积极整合农牧林水等项目资金,累计投入1.3亿元,新建水浇地3万亩、蔬菜大棚450座、标准化畜棚1800座、青贮窖1200座,农村牧区水浇地、蔬菜大棚、标准化畜棚、青贮窖分别达到4.5万亩、721座、4600座和5030座;累计投入农机补贴资金1600万元,购置农机具2400台套,农村牧区机械总动力达到10万千瓦,农牧业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8%;累计投入1亿元,修建通嘎查村公路393公里,为1595户牧民连通网电,嘎查村通公路率和通电率分别达到93%和90%;投入4600万元,解决了2.6万名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1000户,嘎查村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村村通”农村牧区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在新农村新牧区产业布局上,正镶白旗结合当地实际,根据不同草场类型,划分了三个区域。一是北部沙区,建设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优质肉牛基地,抓好黄牛改良、良种牛繁育和引进工作,进一步扩大西门塔尔牛核心群规模,提高牛的群体质量和个体产出水平。二是中部丘陵区,建设以优质德美羊为主的肉羊基地,以农牧民饲养户为单位,以正镶白旗德美种羊场为基地,以典型户或合作社为扩繁群,形成以“基地+合作社+牧户”的模式,发展肉羊产业化体系。三是南部农区和公路沿线及建制镇周边,建设以10万亩薯菜瓜果特色种植基地。同时,发展以种养结合、以种促养的农区畜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在公路沿线及建制镇周边,是建设优质奶牛养殖标准化基地,奶牛养殖向标准化家庭牧场、养殖园区方向发展,以开发绿色有机奶制品为重点,做大做强鲜奶加工业,拓宽销售领域,使主打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同时,发展以住宿、餐饮、修理和“牧人之家”旅游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增加农牧民的非农非牧收入。目前,全旗共有“农家乐”、“牧人之家”旅游点13家,从业人员100余人。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推进机制。按照自治区和盟委、行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有关文件精神,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为组长的全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旗委专职副书记为组长的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综合、指导工作。
二是结合实际,确立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旗委、政府提出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领“三农三牧”工作全局,以加快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变农村牧区面貌为关键,以扩大基层民主为保障的基本指导思想;明确了推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工作思路;编制完成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
三是开展宣传培训,营造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为推动全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是精心策划,启动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做好示范点申报工作。根据全盟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要求,2012年我旗将星耀镇龙王庙村、伊克淖苏木高日罕嘎查、乌兰察布苏木乌兰图嘎嘎查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点,2013年将宝力根陶海苏木苏金宝力格嘎查、星耀镇五支箭村、明安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分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点。其中,2013年安排示范点建设项目25个,总投资14729万元,目前已安排项目6个,投资3842万元;拟安排项目19个,投资10887万元。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牧民思想认识还有误区。调研了解,农牧民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二十字”目标要求理解不够全面,部分农牧民认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就是修条好路、盖个好房子,吃的好、穿的好就行了,没有对“五句话”进行全面联系的认识,还有的人认为是阶段性的任务,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农牧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牧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处在初级阶段。在农牧业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要求数量的增长,缺乏质量上的提高,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停留在初级阶段,精深加工需要加强,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3、地方财力薄弱。近年来,我旗虽然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因此,改善生产生活设施、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对国家的政策性投资和项目支持的依赖性很强。
4、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农牧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先进技术技能的能力弱,视野不宽,信息闭塞,走出去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思想意识不强,“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勇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和出外就业创业能力。
5、环境卫生较严重。普遍存在“柴草乱垛、污水乱泼、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的现象,脏、乱、差问题突出,人居环境较差。牧区广大牧户因受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影响,随意搭建房屋、乱倒粪灰等现象严重。
五、建议与思考
针对调研中了解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建设新农村新牧区“二十字”方针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议与思考:
(一)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全面准确认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内涵。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重大成果,让广大农牧民从根本上明白,什么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什么建设、怎样建设。特别是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目标的学习宣传,要让广大农牧民真正懂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目标宏伟,内涵丰富,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把握目标和任务,通过宣传,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一步深入人心,形成为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
(二)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建立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牧区倾斜,取消对农牧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牧区和农牧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以改善和提高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着力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牧区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三通: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电话;四有:村有经济实体、人有标准住房、畜有标准暖棚、村有公共服务设施;五配套:定居、围栏、暖棚、种草、道路)的目标,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和示范基地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强水利、草地、暖棚、农牧机械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农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防灾农业。
认真实施好关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教育、卫生、道路、电力、通讯、人畜饮水、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项目,努力解决农村牧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等问题,保证农村牧区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加强资金的协调和整合,切实加强资金的管理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四)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建立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农牧业产业化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绿色农牧业和生态农牧业,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牧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牧民主动融入大市场。在种植业采取“公司+合作社”模式,推动种植业升级,确保种植业增效;在养殖上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推动肉牛肉羊产业升级,确保肉牛产业增效。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牧业附加值。
此外,加强对外出务工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牧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基层,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继承并发扬农村牧区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
(六)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美观实用的原则,针对农民居住集中、牧民居住分散的实际,区别农区与牧区的不同特点,认真编制建设规划。
二是建设规划要求,注重新建与改建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文化,完善生活功能。通过实施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引导牧户进城、进镇定居,实现集中居住。
三是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最基本、最急需,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情做起,动员组织群众,区别农村、牧区不同情况,治理脏、乱、差,使农牧区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目前,没有固定的样板和模式,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的特殊性,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本站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和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骨科医生个人年终述职报告
- 下一篇:参观建筑构造工地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