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谋生计了,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为了生存。可是随着他们的进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增加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没有父母在身边教育孩子,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很多地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个调查,下面的就是一篇阜阳市插花镇小学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大家可以看一下!
通过调查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心理等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为准确地把握了我校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向,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背景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并对学校教育较能适应。我校现有学生1161人,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有562人,占49%,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有278人,占24.6%,留守学生中租房居住的3人。在参加本次调查的留守学生中(问卷),88%的留守学生表示能适应学校的学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参加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中(问卷),只有24%的学生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68%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8%被托付给亲友或租房居住。
3、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基本正常。在参加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中(问卷),92%的留守学生平时能和同学互帮互助,友好相处。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96%的留守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拥有一份好工作。
二、调研方法
1、本次调研活动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内容包括教育,生活,心理等各方面。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
2、通过以第二课堂教学为主,第一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通过作文,说话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
3、我们还利用到学生家中家访,通过对家长以及老师的访谈来从侧面了解留守学生的一些情况。对于个别学生,还做了单独并且深入的了解。
三、主要问题
1、教育方面:
(1)学校教育。很多留守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让父母生活的更好,28%是为了考上大学,28%表示学习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虽然学校做了很多的工作为孩子们创造条件,但是还是很难做到让孩子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结构缺乏完整化。
(2)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他们本身的文化层次就不高,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还有些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粗暴,这很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不够,出现真空。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无法对每个孩子做到逐个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2.家庭方面:
(1)监护错位导致的行为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忙于生计,大部分监护责任由隔代监护人担当,而隔代监护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服管教。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
(2)监管能力导致的安全问题。一是人身安全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二是交通安全问题。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三是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大多数的小学无法满足学生在学校就餐,学生只好回家或者在学校旁边买零食或者其他的吃。
3.心理方面:
(1)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见一次面,孩子缺乏关怀,亲情难以维系。亲情的缺失,使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感情脆弱、焦虑自闭、性格孤僻、心理逆反,易激动走极端等异常心理。
(2)性格发展不健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3)自卑心理障碍。通过给他们上课,我们发现有些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很一般,少数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劲,甚至有些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成功,完全丧失了自信。
四、对策建议
1、学校方面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这一点,我校已经做得比较完善。不仅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制度,还培养一批有一定水准的心理教育咨询队伍,健全了心理咨询室。特别是班主任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2)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向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要运用书信、电话、信息、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沟通、经常性的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重要问题要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想办法创造条件开展针对“代理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不仅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它被委托人,即便是孩子的父母也同样缺乏监护知识和教育的基本理念。由政府、学校在外出人员较集中的地区共同组织针对“代理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或许会有利于问题的缓解。
2、家庭方面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有关专家大声疾呼,决不能让农民工群体出现“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现象。
(1)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2)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应该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3)经常参与关爱活动。家长或委托监管人要积极参加社会或者学校开展的多样的关爱活动,以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学习到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通过有家长和子女共同参加的互动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家庭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常识教育、生理心理教育、个性发展教育和心理辅导。
3、其他方面
(1)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2)社会上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于他们帮助,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最终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贡献。
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想通过调研来为留守儿童多做贡献,也借此来鼓励那些留守儿童:社会还是关注他们的,学校是关爱他们的,他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的美好!
报告时间:××××年×月×日
本站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和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建筑学设计院优秀实习报告范文
- 下一篇:2016年民勤水资源调查报告